中国食品网-酒业财经。
产区行
酒业财经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酒业财经 > 要闻 > 正文

酱酒防治肺炎?液态酒应叫化工酒?警惕山寨、炒作“消费”酒业

2020-02-24 11:20        来源:凤凰网酒业

  疫情初期,由于新冠病毒具有怕酒精、不耐高温的特性,“喝高度白酒可以抗击病毒”的谣言被四处传播,而后,被李兰娟院士辟谣。

  而最近一些的消息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比如“酱酒防治肺炎”立项,专家建议液态酒改名“化工酒”,听了让我为酒业捏一把汗。

  “酱酒防治肺炎”立项,怎么回事儿?

  2月19日,公众号“贵州省酱香型白酒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微生物组学重大专项研究课题组成立《酱香型白酒调节人体微生态“防控新型肺炎”等病毒的机理研究与产业转化》和《益生性原种菌株深度发酵酸汤产品调节人体微生态的生物学靶向研究与产业转化》等两个研究组。

  其中,《酱香型白酒调节人体微生态“防控新型肺炎”等病毒的机理研究与产业转化》的课题引迅速发业内热议。

  酱酒真的具有防治新型肺炎的功用?若此项目真能取得突破,无疑将对酒业产生新的利好。但酱酒真的有这么神奇?还是又一起“双黄连”式炒作?

  考虑到疫情防控科研工作难度之大,如此项目理应由国家医学权威机构承担,那么本项目又来自哪里呢?

  机构存疑

  资料显示,该课题涉及到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微生物组学重大专项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贵州省赤水河畔酱香型白酒研究中心、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微生物组学研究院等多个机构。

  这些机构都是何许来历?

  资料显示,负责牵头的课题组,前身是贵州省赤水河畔酱香型白酒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在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批准下,由贵州省酱香型白酒研究中心改制组建而成。

  不过,此“研究中心”则是非官方机构,据天眼查显示,该机构成立于2009年7月7日,法人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李小兵。经营范围为酱香型白酒的研究、技术开发,属于商务服务业,企业类型为有限合伙企业。

  据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官网“公众营养网”显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牵头,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等八个部委组建的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营养办”)主要承担项目日常工作。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官网中,并未查到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这一机构。

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则与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关系甚密。实际上,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就是在国家营养办倡议下组建的,且联盟主席由国家营养办主任于小冬担任。2018年,该“联盟”曾发出公告宣布要正式登记、间接注册,但至今未能在科技部及民政部查询到相关注册信息。

▲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关于登记、间接注册的通知

  据前述项目负责人李小兵透露,课题组还同时向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申报了该课题。

  资料显示,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中心”)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院所属的事业机构,于2002年成立。

  值得关注的是,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曾因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热议。2011年,“蒙牛OMP特仑苏牛奶”事件爆出,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停止添加的“OMP”物质,原因为OMP不是现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据悉,在特仑苏的包装上,印有“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委托国家有关权威专业机构对特仑苏所含蛋白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的临床实验”,实验证明“OMP在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方面具有作用”的字样。正是这样夸张的宣传,使上升期的特仑苏陷入风波,时任蒙牛集团总裁的杨文俊曾表示,此事件对特仑苏品牌造成了致命打击。

  此事件发生后,有媒体查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院的官网,发现并没有“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这个机构,挂靠单位名单中也没有该机构,由此对机构提出质疑。由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院官网现在无法登入,此消息暂无法查证。

  从上述资料可看出,此次公之于众的酱酒课题,其牵头机构、主要课题研究组、签发机构等皆存在疑点。

  这个课题,酱味十足!

  对于该项目的具体情况,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连线了该项目负责人李小兵。

  据李小兵介绍,2月4日,微生物领域的国际和国内专家召开了一次微生物学国际研讨会,随后,课题组与中国大健康产业微生物组学研究院、谷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与饮酒健康课题组联合,正式向国家营养办和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申报了课题《酱香型白酒调节人体微生态“防控新型肺炎“等病毒的机理研究与产业转化》。

  由于研究对象需固定,且人体五大微生物组里,核心是以细菌为主。考虑到酱香型白酒在发酵过程中,代谢过程更多的是以细菌为主,同时产生比较多的比如吡嗪等有益性组分,故最后选定酱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其实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都可以去做专题研究”,李小兵表示。

  实际上,李小兵与酱酒的渊源颇深,在他众多的身份里,还有“贵州上味酒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李小兵担任法人、股东、高管的企业

  贵州上味酒业有限公司的官网显示,2016年,公司推出首款产品上味酱香标准酒。目前,上味酒业拥有上味陈酱酒、上味老酱酒、上味古酱酒、上味牌柔雅酱香酒等多款酱酒产品。

  根据工商注册资料显示,上味公司建于2015年10月22日,经营范围包括销售:预包装食品(限分支机构经营范围);酒类品牌管理;非金融性项目管理、项目投资;生物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此外,作为贵州省酱香型白酒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兵曾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好酒的特征一定要有结构化,并表示,虽然酒类消费的核心依旧是品质追求,但面对史上最挑剔的消费者,品质之外的因素依然会被纳入消费的考虑范围中。

  云酒头条现,由李小兵牵头研究的“构象养生”理论,便是上味酒业的核心宣传点之一。一边做学术,一边做生意,这次的课题也是“酱味十足”。

  沉渣泛起,酒业人需谨慎

  与酱酒防治新型肺炎的项目相比,近期另一观点同样“惊人”。

  有自媒体发文《专家观点:液态法白酒应该叫“化工白酒”或“添加剂仿白酒”》。文章提出,液态法白酒应该改名。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席玉。他在文中表示,“液态法白酒”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大多来自于精细化工行业,虽然是食用级的但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应该从产品标准的制定就应该体现它的产品原料及工艺特性。

  由此,席玉认为,液态法白酒,应参照食品行业对“辐照食品”的管理,叫做“化工白酒"或者叫“添加剂仿白酒”更为贴切,并应该在产品标贴上明确标注,这样可以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生产企业也用不住遮遮掩掩,把选择的权利让给市场。

  但事实上,关于液态法白酒,国家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用语。《液态法白酒》国家标准(GB/T20821—2007)定义,液态法白酒是以含淀粉、糖类物质为原料,采用液态糖化、发酵、蒸馏所得的基酒(或食用酒精),可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剂调味调香,勾调而成的白酒。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料与食品添加剂专家孙宝国就曾表示,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改善食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发展健康食品、促进食品创新的客观需要。

  对于席玉的上述言论,有观点称,如果因使用添加剂而改名“化工品”,卤水点豆腐也是添加剂原理,按此逻辑,也要改名为“化工食品”。由此看来,液态法白酒更名为“化工白酒”或“添加剂仿白酒”的观点,并不可靠,相反还会对消费者造成倾向性的引导,可能对行业造成严重损害。

  人言可畏,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在绝大多数酒业成员积极作为、扎实应对的时候,少数人的某些言行,都有可能让行业陷入波动,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分享到:

上一篇:在疫情冲击下中国葡萄酒业的未来
下一篇:复工复产政策护航,酒企信心十足向着既定目标前进